从这些基本参数来看,伯明翰级在本体高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比起麦哲伦级的96米、飞马级97米都来得高,这就表明伯明翰在视距内进行索敌观测的数据刷新率远高于其他舰船。以其第一舰桥的顶高为125米,第二舰桥为119米为基准,第二舰桥担负的索敌任务的情报更新率为60度/0.5min,(指视距内三维60度空间的情报更新时间为0.5min)相较麦哲伦级第二舰桥的82米高度所获得的60度/2min、萨拉米斯级第二舰桥的58米高度所获得的60度/3.2min、以及飞马级第二舰桥的60米高度获得的60度/3min都要来得低。可见伯明翰在同等视距环境下会早于其他舰只发现敌人。
原帖由
zeonforever 于 2009-2-11 10:31 发表
LS有一点不要忘了,E.F.S.F的作战半径是不会超出地球圈的,也就是说其作战地点非常有可能是在近地轨道或者是月面轨道,在这种地方作战的话就跟在大气圈内差不多,因为球体可视性还是存在的。(貌似有些牵强,让我在好好研究一下 ...
分段独立机构可以保证作战的指令获得最大的传达。...飞马级的舰桥的平均高度在83米,特别是第二舰桥的高度仅为60米。相较麦哲伦和萨拉米斯来得都低,(麦哲伦为82米,萨拉米斯为58米,都以自身舰桥本高和第二舰桥高度相比)这样做会导致第二舰桥汇报信息更新过慢,作战舰桥得不到第一手作战情报等弊病。
原帖由
zeonforever 于 2009-2-11 11:45 发表
MS无法接近战舰?这是对于防空炮的理想化,再密集的火力覆盖总会有MS接近战舰的。。。当然了,对于MS机师的驾驶能力要求貌似也比较高。。。
原帖由
xtl150ok 于 2009-2-11 12:43 发表
神棍录里面那种MS突破防空火力抵近战舰然后来个火箭炮什么的才是对MS突防能力的理想化,即使实在鲁奥姆,扎古们突防的损失也是很厉害的
原帖由
SNOWLILY 于 2009-2-11 14:17 发表
大家都忘了GP-02A是怎么突破防空网在金米岛射"河蛋"的吧
原帖由
Ramba 于 2009-2-11 14:28 发表
当然没忘,原文是想不起来了,大致意思是:家兔神一般的意念把联邦舰队防空炮火的射线都歪曲了,结果一炮没打中
骡子推星星还有个似是而非的解释呢,这个根本就连解释都没了,或者说,慌扯得太大了,圆不了了 ...
原帖由
Ramba 于 2009-2-11 14:28 发表
当然没忘,原文是想不起来了,大致意思是:家兔神一般的意念把联邦舰队防空炮火的射线都歪曲了,结果一炮没打中
骡子推星星还有个似是而非的解释呢,这个根本就连解释都没了,或者说,慌扯得太大了,圆不了了 ...
原帖由
zeonforever 于 2009-2-11 10:31 发表
LS有一点不要忘了,E.F.S.F的作战半径是不会超出地球圈的,也就是说其作战地点非常有可能是在近地轨道或者是月面轨道,在这种地方作战的话就跟在大气圈内差不多,因为球体可视性还是存在的。(貌似有些牵强,让我在好好研究一下 ...
原帖由
wizard 于 2009-2-11 19:11 发表
还不是因为有米粒作祟,雷达失效,索敌退回到二战时期....
其作战舰桥是70年代EFSF最为高耸的舰桥,超过麦哲伦的88米和萨拉米斯的71.4米。在这座舰桥上集成了大量高性能传感器,包括高功率的雷达阵面,对视界要求极高的光学传感器和热传感器,以及激光雷达,激光数据链终端等设备,是舰艇态势感知的中枢。高舰桥一方面高舰桥是为了满足地面作战的需要——正如旧世纪战列舰高耸的观察哨位,在执行地面任务时指挥官往往需要一个能够总揽全局的位置,便于进行战场管制——对于指挥官(了别是陆战指挥官)来说,屏幕和电子地图是永远无法代替肉眼和亲临前线的。舵手也需要足够的制高点,取得更完备的态势信息以完成在复杂的地面环境下的操舵任务。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M环境——只需要铺设阵面就可以完成全方位感知的雷达失效,使光学/热传感以及激光雷达成为主要的感知手段,而这些感知手段又是极具指向性的,必须有突出的上层建筑作为安装平台以减小舰体本身造成的盲区,增大感知范围。在一年战争之后,M环境下作战需要有更高的传感器平台成为共识,比如作为下一代战列舰原型设计的伯明翰舰桥高达129米,配合新一代电子设备取得了相当优越的感知能力。这一点上,飞马级可谓走在了时代前面。
原帖由
ZAKU42003 于 2009-2-12 12:08 发表
其实,麦哲伦,萨拉密斯都是70年就有的,那时候有什么米粒下环境?
除了美观,想不出任何合理的解释了。。。。
原帖由
felix06 于 2009-2-12 14:16 发表
记得站里有篇文说最早设计的麦和撒是没有高舰桥的,指挥部在舰身中,靠数据和屏幕打仗
舰桥这么高会不会是光学探测设备等等需求空间过大无法完全安装与舰体内?虽然感觉也是很扯淡的说法…… ...
原帖由
felix06 于 2009-2-12 14:16 发表
记得站里有篇文说最早设计的麦和撒是没有高舰桥的,指挥部在舰身中,靠数据和屏幕打仗
舰桥这么高会不会是光学探测设备等等需求空间过大无法完全安装与舰体内?虽然感觉也是很扯淡的说法…… ...
原帖由
KingIII 于 2009-2-12 18:08 发表
我总觉得探测设备装在舰首比装在舰桥上要好……
联想到钢大木对二战的模仿,高舰桥应该只是样子而已……
原帖由
KingIII 于 2009-2-12 19:55 发表
探测设备应该都只能负责半球吧,所以必然后部也有,一小块死角靠舰身两侧的小型探测器
我相信,依照那时的技术水平,光学仪器的作用是远比高大舰桥有效的
现在的动态影像捕捉+陀螺仪自动瞄准就差不多了呀
...
原帖由
持镰者 于 2009-2-12 14:48 发表
光学传感器都有1台MS+的体积,你还想装哪?又不是针孔摄像机。
原帖由
srwman 于 2009-2-12 22:13 发表
光学传感器一个MS大小?哪个年代的设备?公元1900?真有这么大MS不要造了.
原帖由
srwman 于 2009-2-12 22:13 发表
光学传感器一个MS大小?哪个年代的设备?公元1900?真有这么大MS不要造了.
原帖由
持镰者 于 2009-2-12 14:48 发表
光学传感器都有1台MS+的体积,你还想装哪?又不是针孔摄像机。
原帖由
hikarihikari 于 2009-2-13 12:00 发表
我这会儿贴图不方便
另外你也说了船大体现不出来
这就是个比例问题,UC系的BB,CL们舰桥是咋暴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