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游客! 注册 | 登录 | 资料修改 | 用户必读 | 搜索 | 管理
奖罚日志 | 排行榜 | 精华区 | 废弃区
 主论坛 〖版主: 轻轻漫步,心情之路(zickzion) 〗
HP:100 | 气力:100 页码:  1 2 下一页
作者 主题:再来说说电影:这一部不该错过的好片子
离线 仿佛桃源故人至,原来一朝南柯梦。
(noin)
= 斑竹 =
所 属:OZ
等 级:二级特佐
帖 数:5929
EXP:34557
 
发表时间:2002/10/4 18:36:59

我看[The Thin Red Line](欠中文译名)


[The Thin Red Line],看到这部影片纯属偶然。借回来的时候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内容,主要演员又是那么陌生,都是些似乎叫好不卖座的名字。即使是片名,就已经象它的意境一样杂乱无章叫人无所适从。大陆翻译作[细红线],台湾称为[红色警戒],香港名字却是[狂林战曲],无论算直译还是意译都莫名其妙。后来我才知道,thin red line原意是指“近身肉搏白刃战”,首先起源於拿破仑时代的英军。当时他们身穿红色制服,在战术上以步兵排成一道道厚实的人墙,手持上刺刀之长枪,然後等待法军冲锋过来,待法军打累了之后再伺机前进杀敌。所以从远处看来就像在地平线上画上了一条“细红线”。这是当初英国人歌颂他们的战士坚毅勇敢面对强敌的形容辞。但另一方面,它的意义大概也来自于James Jones原著小说扉页所引用的一句美国中西部旧谚语:“在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There is only a thin red line between the sane and the mad)”。

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具备所有战争片最基本的元素,它描述了美国陆军在1942年到1943年太平洋战争期间,一个名为“查理斯(C连)火炮连”的连队,在大规模的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战役中,设法从日本人手中夺回名为210号的阵地的故事。然而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这并非是一个纯粹讲述战争的电影。通常说来,甫看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会有初步的感观,喜欢还是不喜欢,好看还是不好看。但是看过[The Thin Red Line],一下子却叫人说不出一个精确的概念,仿佛什么都没看出来,又仿佛突然接受了许多,导致脑袋一片空白。但是,这部长达170分钟的影片至少给了我一个极其明确深刻的第一印象:它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值得细味的经典。据说1998年本片上画的时候,(至少在亚洲)它是劣评如潮。观众习惯将它与同期的[Saving Private Ryan-雷霆救兵]比较,而越发觉得它冗长无趣。但是,在看过之后,我觉得这是没有必要的比较,因为两片立足点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许多影片的导演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表白了自己的立场,什么需要支持,什么值得批判,通过种种方式让观众按照他的想法去诠释角色和主题思想。但在[The Thin Red Line],你要靠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自己的立场。它固然不缺乏充满壮观的战斗大场面,经得起仔细推敲鉴定的武器道具,却又吝啬对枪林弹雨烽火连天的着墨,也没有许多断手失腿血肉横飞的特写,因为这些通通不被作为卖点。导演客观地再现战争的面貌,为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真实的载体,来承载更重要的东西。这个更重要的东西,当然就是需要观众自己去寻找的,故事的主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影片采用了别出心裁的表现方法,从镜头的运用,画面的剪接,直到人物的塑造。

但凡战争片,当然要以真实宏大的战斗场面作为首要卖点在瞬间抓住观众的心。但是在[The Thin Red Line]中,一开头首先展现的,却是一个匿藏在瓜岛原住民中间的美国逃兵Witt的生活。镜头不遗余力地捕捉这些淳朴的人民如何歌唱、畅泳、采集,享受着原始的快乐。奇怪的是,看着这些优哉悠哉的景象,你却绝对不会认为导演在买弄着对比手法宣扬和平如何可贵生命如何美好。置身于这个仿佛天堂般的地方,Witt脸上并没有显而易见的欢喜和无虑,他只是在不断观察不断思考。纠缠在高大的树干上的蔓藤,让他沉思“自然界是否存在着一种,或者说是两种,复仇的天性。”在简陋的住屋旁嬉戏的土著小孩,让他疑虑“为何他们只是玩耍,从不打架。”镜头不断在真实的景象和思维独白间徘徊,尝试让观众感受到和目之所及不相符合的东西。这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之一,利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意识流般的取镜,到达贯彻主题的目的。可以说,开场近10分钟的都是和打仗毫无关系的内容,对于不够平心静气只期待在铺天战火中满足感官刺激的观众,这里就足以叫他们退场了。只有直到影片结束,你才会恍然大悟地理解到,这是一种如何高明的铺垫,与主题产生如何浑然一体的呼应。

岛上的平静终于被一艘来自远方的美国巡逻艇打破,Witt被他的上司Welsh抓了回去参加登陆作战,从此揭开了故事的序幕。但是,美名为作战的叙述,却再度让迫不及待的观众失望了。原以为登陆艇一下水就要拼个你死我活,倒只见荷枪实弹的士兵们绷紧了神经,从海中一路冲锋到密林一英里深处,连个鬼影都没有,只有悦耳的鸟鸣、翠绿的植被和幽蓝的天空,让人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开始失望,疑心这到底是不是关于战争的故事。及至他们在甘蔗地里发现两具被肢解的友军尸体,及至他们进入大本营医疗站看见满目伤患,及至影片进行到第45分钟,终于毫无警示地响起第一响枪声,你才会发现,原来战斗早已悄然逼近。正当观众情绪被调动起来血脉准备贲张的时候,镜头还先再造了最后一步势:特意拉了一个远镜瞄准遥远山头连绵盛开的炮火,此时声效突然沉默,观众惊愕而待释然“仗还是没打起来”,惊天动地连绵不断的爆炸声却突然响起,伴随叫日月失色的一轮炮火狂轰,将战役的重头戏倾巢推出,让人瞬间看得喘不过气来。就这样,气氛在紧张、松弛、失望、再紧张之间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渐渐达到无可再上的颠峰,又以迅猛不可挡之势倾泻而下,节奏从游移不定突然转化为紧凑急促,将影片前段特意压抑已久的沉闷气氛一扫而空。

接下来战斗的场面,不知道可不可以用视觉系来形容。因为那些运镜相当传神。不断移动的镜头,就好象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交替使用,观众一时处身场外,仿佛鬼魅在画面外窥视着士兵们的举动;一时又仿佛变成了士兵自己的身份,在齐身高的草丛中跌撞跑停,搜索着未知的前方。角度虽然一直在转换,却感觉浑然天成毫不突兀。这支部队不是精英分子,大部分只是初上战场的应召兵,有许多看起来还是满脸稚气的十五六岁少年。他们对自己的应战技术没有十足把握,对同伴也没有充分的信赖,固然不具备为革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绝处逢生而“豁出去”思想也极为罕见。战斗中他们只是蜷缩在草堆里,紧握着枪身也止不住身体的颤抖。恐惧、不安和忧虑如影相随。别人是这样,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是这样。这一切,都通过跳跃不稳的镜头传达淋漓尽致。

美方数度正面强攻,都拔不下日军安插在山头的据点,反而白白牺牲了许多士兵。后来终于克服无后援无水源补给的困难,组织特攻队把有五门机关枪的碉堡收拾掉了。在要描写战争的细节,落笔并毫不含糊。整个过程的场景交换,声效配合,全部有条不紊,使得我这种完全外行都能看明白每个人做了些什么。憋了一肚子气的大兵们沿路砍杀,往日军散兵坑里扔手榴弹,一直杀到他们后方大本营。因为是混战,所以场面显得特别混乱。但相对于前面的攻坚行动,这里似乎才是导演要特意着墨的地方。

作为敌人的日军原来一直只有剪影和背影出现,面目模糊,从他们把美国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战况推断应是狰狞而万恶不赦的一群。但当现在双方直面的时候,情况并不如想象般理所当然。大凡涉及日本的二战片,大概是出于商业效益的考虑,或者照顾到对方的民族感情,都会在作品中给日本人添加正面的描写。远至[Empire of the Sun-太阳帝国]中以军刀切柠檬的小兵,近至[Pearl Harbor-珍珠港]里将妻儿照片悬挂在驾驶舱的飞行员,多少带着煽情的痕迹,叫人受落得不大情愿。相反,此时此景的处理非常巧妙,是非常激烈震撼,又叫人愕然的一段。那些想必是“坏蛋”的日本人竟然和之前被折腾得抬不起头的仿佛受害者般存在的美军一样,有着同样年轻淳朴的脸,会为惨死的同伴哀痛,会向敌人求饶,会在死亡前祈祷,会因为过度惊恐而神志不清精神崩溃。形形式式等死的俘虏的形象,比鲜血淋漓的尸体更叫人难受。当美军杀红眼睛、场面几乎失控为单方面的屠杀的时候,你会真切地感受到,理智和疯狂只是一线之隔。于是,观众曾经公道正义的天平不再向美国人倾斜,甚至荡然无存。“敌人不再是敌人”,他们和美军一样,是因为某种原因,被(自然界)某种不可控制的强大力量,逼迫到这荒芜的战场上送死。

另一方面,和景象截然相反的,是呐喊的声音、哭闹的声音、枪炮的声音、人体倒地的声音、棚架倒塌的声音、火焰燃烧的声音……所有本应有的音效都抹去了,应该是非常吵闹的环境,却被沉稳得几近安静的背景音乐代替,这种超然的不协调感,淡化了对听觉的冲击,却极大加强了视觉刺激。

及后,一个美国兵从地上揪起垂死的俘虏,报复般对他说:“你快要死了。看到天上的鸟没有?你们都要被它们吃掉。”那已经精神错乱的日本人似乎听懂了他的意思,不断在他身旁重复诅咒着“你也会死的你也会死的”,靠着尸堆休息的大兵并未明白他的唠叨,却漠然地扭头想着“你对我有什么意义?一点都没有。”那么,拼死拼活争回来的山头,莫名其妙丢了性命的士兵,意思又在哪里?在战争中存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影片最重要的东西——对人性的探讨——通过真实的战斗场面和人物内心戏的发挥,渐渐显出本意。

既然说到人性,当然少不了对人物的刻画。然而在这里, [The Thin Red Line]再度颠覆了观众对此种处理的普遍认知。

一般说来,角色只有塑造得足够鲜明,才能给人留下清晰印象。但本片却连人物外表特征都吝啬着墨区别。那些戴上钢盔满是烟尘都长的差不多的脸,根本没办法分辨出来。外貌的一致将人的特质压制到几乎为没有,变成了一个个没有身份的符号在跑动。情节也是从整体到细部,从团体到个人,一会说这个人的故事,一会转到那个人的回忆,每个人都背景复杂。有的热爱自然厌恶战争而不惜做了逃兵;有的对人生充满失望和讥讽却依然遵守本分;有的野心勃勃一意功成名就不惜牺牲他人;有的神情恍惚深陷对妻子的臆想不可自拔;也有的尊人命为先以军命为后临阵违抗……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理由。然个性的突出反而让人忽视了本体的存在,他们在战斗和死去,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但放到影片宏观看去却是血肉凡人,毫不耀目,而观众到了影片中段还搞不清谁是谁,只知道有这么些人,却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在好莱坞极端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制片风气下,这种压抑处理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举动,综观似乎只有近期的[Black Hawk Down-黑鹰坠落]继承了其勇气和成功。

刚才说到,以镜头的交错切换来达到文字才表现得出来的意识流,展现出导演驾驭镜头的非凡功力,是本片特色之一。影片中时时插入一些似乎和主线无关的片段,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反省自己的心理。那些梦呓一般的独白,天真淳朴的幻想,仿佛一点点对生命的疑问和反思。特别是几乎可以当作主角存在的Witt,他许多冗长而文艺气息浓厚的心理独白都可以引发人深思,起到点睛作用。例子是随手拈来:

热带丛林里藤蔓和树木争夺着空间,他在想:“为什么生物之间要相互竞争,陆地的和海洋的斗个你死我活。是否因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或者说是两种,复仇的天性?”

看到脚下被焦土半掩的一张死不瞑目的少年的脸,他问着:“你是公正仁慈的么?你的自信可是根源于此?你是否为人们所爱?也曾认为只要从善就能减轻伤痛?”

尸横遍野的日军据点,他尝试思考造成眼前一切的根源:“这巨大的恶魔来自何方?如何偷偷潜入了这个世界?它根植于何物?是谁造成了这一切?是谁在杀戮我们?嘲笑我们……我们的残骸可会滋润大地,叫青草生长阳光普照?你的心中可也有阴暗的一面?也曾经历这般的黑夜?”

影片第三个特征,反映在不遗余力地展示瓜岛独特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意愿上。硕大的鳄鱼、机灵的蜥蜴、艳丽的鹦鹉、群居的蝙蝠,宏伟的瀑布、潺潺的水流,生机勃勃的雨林,土著人的原始生活,镜头都近乎固执地将之一一捕捉细腻描写。将它们独立剪接出来,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国家地理专辑播放。这些镜头除了高度艺术感,另一方面也自有它象征的意义。比如片中每个生命消逝之前,都会有意无意转换向自然的景色:如波浪般起伏的山野草丛,从枯叶间泄露下来的阳光,在天空自由飞翔的鸟……当山坡上的美军被无处不在的炮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的时候,镜头竟然还有闲工夫去特写一只被流弹殃及在树根挣扎的鸟,以及一位无所适从的小兵匍匐在地上拨弄眼前的含羞草叶子的情景。类似的一些小细节看似漫不经意,仿佛事无巨细要一一铺陈,实际是必要而不可缺少的,蕴藏着独具匠心的内涵。加上频频与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切换,将战争中的荒谬恐怖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达到如此效果,演员的演技也起到极大作用。整天担心老婆跑路的二等兵Bell终于接到要求离婚的信件,那一刻欲哭无泪但笑还悲的神情,是真正的手足无措,相信许多看过的人会对此记忆犹新。在太平盛世混了十多年都爬不上去Tall上校,为了立功获得一颗将星,不惜牺牲部下生命坚持正面强攻,在他气势汹汹喊道“我等这场仗等了15年”时,叫人真想朝他脸上狠揍一拳。而里面最面熟的演员莫过于John Travolta,虽然只露面了几分钟,还是特意蓄了胡子增肥,举手投足自信满满,十足一个少年得志顾盼自如的将军模样。

到了结尾,参战的士兵各怀感伤地渡海回家去了。岛屿重新平静下来,再度飘起的原住民朴素的歌声,仿佛在呼应着故事开头。如果说过着简单生活的土著居民代表着朴素的人性,是积极的创造;那么,以高科技的战争工具武装的士兵却显示出最原始的兽性,代表了消极的毁灭。兽性是暂时毁灭了,人性再度复苏——然而这只代表我的部分看法,离导演苦心构思的主题还有很远很远……

很明显,[The Thin Red Line]算不上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娱乐商业片,你无法不经咀嚼就马上消化它。大概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原因,导演没有也不愿意丢掉原作的精髓,所以看电影就象看小说一样,要读一阵,停一阵,想一阵,多动点脑筋,看透表层之外的东西才能跟上脚步,体会到当中的奥秘。它同样也不大适合只希望看到“战争原貌”的观众,因为它并非轰轰烈烈打完一场仗,叫人悲哀郁闷振奋过了,就收场大吉。战争只是它的一条线索,好让主题贯穿在之前、其中和之后。导演只负责将事实摆在观众面前,你喜欢怎么解释都可以。但你无法将它简单归纳为一个“打仗”的故事。看完之后,你依旧不明白菜鸟怎么成长为老鸟,感受不到(通常会被过分渲染)的男人间的战斗情谊,不会分外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没有培养出正义和邪恶的概念(或者说里面所有人都是邪恶同时又是无辜的),也不会特别地热爱美国兵,痛恨日本鬼子,为他们的败战大快人心。它不打算借助动作和特技效果刻画所谓战场的残酷和血腥,来表现鲜明的反战情绪。观众需要记住的不是某个活生生的人(无论他的姓氏名字身世国籍),而是依附在这许多肉体中的“生命” ,以及生命所代表的“人性”,看它是如何被“战争”这个巨大莫名的恶魔压抑和摧残的。

顺便说一句,本片的音乐也值得写上一笔。避免战争片常用到的澎湃雄伟,毕竟它只是太平洋一场小型战斗吧,所以作曲者Hans Zimmer 另辟途径采用空灵娴静的主基调,还有那些原住民歌曲真的很棒。

所以说这是为什么[The Thin Red Line]不同于我们所认知的战争片的原因:它紧扣战争的主题,却能游离于外包含更多丰富的元素。一时把战争推向前台,一时又将它退而成为背景来对待,游刃有余不露痕迹。也许它不太应该单纯冠以战争片的名号,它所注重的描写人性,更甚于刻画战争的真实度。相对于战争本身,它(期望观众)关注更重要的东西。

影片导演Terrence Malick收山20年,突然跑出来拍自己人生第三部作品,本身就是个奇迹。该片没有问鼎金球奖和奥斯卡,却不妨碍他被纽约影评人协会和全美影评人协会评为最佳导演。这样一部容量庞大丰富无愧于大师手笔,从主题到表现手法都相当复杂的影片,没能得到坊间影迷足够的重视非常可惜。说起来,近期的[The Wind Talkers-风语者]也选择了与之非常相似的题材,比较之下,前者比后者高出不知道几个层次。我是一个看到打仗死人就哭个没完的蹩脚观众,但[The Thin Red Line]竟几乎没有让我掉过眼泪。相反,我却欲罢不能地为它编织出这篇文章(虽然它仍不能充分说明我的感想),当中也许能说明一点问题吧。什么人读了本文能有兴趣去翻这部旧片子来看看,我也算达到目的了。


16/09~04/10/2002


因为是来唱赞歌的,影片显而易见的弊病我就不说了。只再提醒一下,那些在欣赏故事(无论是读小说还是看电影)之余喜欢稍微再多思考点别的东西的观众也许更适合观看本片。当然它也适合作为大家培养开动脑筋习惯的练习对象(笑)。
希望哪位帮忙找得到本片的原声碟下载,感恩不尽ING。


http://oz.cnmsl.net


It´s my life
And it´s now or never
I ain´t gonna live forever
I just want to live while I´m alive

My heart is like an open highway
Like Frankie said I did it my way
I just want to live while I´m alive
´Cause it´s my life

Better stand tall when they´re calling you out
Don´t bend, don´t break,baby, don´t back down
离线
後藤喜一
(LOADSAVE)
所 属:SIDE
等 级:NT Lv 12
帖 数:3111
EXP:39608
 
发表时间:2002/10/4 18:39:42
精神:大激励

占位

看先


离线
狗熊
(NASA)
所 属:联邦
等 级:少尉
帖 数:5097
EXP:457
 
发表时间:2002/10/4 18:41:26

《细细的红线》搞笑的南方公园版叫《肥肥的红线》

当初没有看这个片子的原因是因为他竟然叫《红色警戒》

因为当时ra98正在流行~

所以我拿这种片子当垃圾看待``(以前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生化危机-真人版》)

估计这部片子是关于2战的,所以看不看也就那么di了~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离线
micing
(micing)
所 属:奥古
等 级:少校
帖 数:941
EXP:3870
 
发表时间:2002/10/4 19:07:49

反战片否?


离线
在OZ边缘呼唤文
(operationzero)
= OZ苦吏马 =
所 属:OZ
等 级:二级特佐
帖 数:2152
EXP:11465
 
发表时间:2002/10/4 21:58:29

记忆犹新的影片啊>_< 最喜欢片头的独白,让人沉思和反省.
美军那个被打死的少年士兵清楚的让人们感觉到战争的残酷与无奈.正如某N说的影片中的日本人感觉也没那么可恨,毕竟他们在战斗中也是身不由己的.感觉整部片子没有突出任何英雄之类的东东,有的只是战争中的百家像罢了.

PS:不过很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看的盗版VCD字幕很糟糕,加上本人英语水平有限不少经典的话都错过了,有机会一定再看一次.~0~


OZ三大纪律

作者最大!
读书第一!
挖坑要填!
在线
R·Dorothy
(FRIDAY)
= 斑竹 =
所 属:OZ
等 级:二级特佐
帖 数:1849
EXP:17258
 
发表时间:2002/10/4 22:09:22


作为敌人的日军原来一直只有剪影和背影出现,面目模糊,从他们把美国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战况推断应是狰狞而万恶不赦的一群。


好莱坞的影片中,所谓“美国的敌人”无非就等于一些“开枪-跑动-开枪”的角色,没有对白,没有脸孔………无论是日本人,德国人,越南人,乃至现在所谓的恐怖分子都是如此的处理………

“拯救大兵”中的所有德国士兵没有超过十句台词,唯独一个会说英文的也给描写成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黑鹰坠落”的索马里民兵们有如一些美军一枪倒一个的玩具枪靶………只有“前进高棉”和“现代启示录”中的那些永远看不见脸,永远沉默不语的越军狙击手,永远藏匿在丛林的黑暗深处………使片中人和观众都有着同一样不寒而傈的感觉………

“敌人是没有立场的”———这或许就是好莱坞里的战争制片人们的专业操作手则之一………




可憐に 優雅に そして高潔に
离线
霏霏
(12345)
所 属:SIDE
等 级:NT Lv 9
帖 数:753
EXP:1542
 
发表时间:2002/10/4 23:09:35

杀手里昂

这个片子是我一直很喜欢很喜欢的.


离线
三式対空弾
(justice)
= 管理员 =
所 属:阿纳海姆
等 级:工程师 Lv 3
帖 数:7645
EXP:33646
 
发表时间:2002/10/4 23:09:54

《与狼共舞》倒是很有反思性

尤其是美国兵打狼那段,相当震撼


离线
霏霏
(12345)
所 属:SIDE
等 级:NT Lv 9
帖 数:753
EXP:1542
 
发表时间:2002/10/4 23:16:45

低俗小说

这个片子也不错哦 介绍一下的说


离线
在OZ边缘呼唤文
(operationzero)
= OZ苦吏马 =
所 属:OZ
等 级:二级特佐
帖 数:2152
EXP:11465
 
发表时间:2002/10/4 23:44:41

下面引用OZ量产型炮灰兵(FRIDAY)在2002-10-4 22:09:22发表的内容:
好莱坞的影片中,所谓“美国的敌人”无非就等于一些“开枪-跑动-开枪”的角色,没有对白,没有脸孔………无论是日本人,德国人,越南人,乃至现在所谓的恐怖分子都是如此的处理………

“拯救大兵”中的所有德国士兵没有超过十句台词,唯独一个会说英文的也给描写成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黑鹰坠落”的索马里民兵们有如一些美军一枪倒一个的玩具枪靶………只有“前进高棉”和“现代启示录”中的那些永远看不见脸,永远沉默不语的越军狙击手,永远藏匿在丛林的黑暗深处………使片中人和观众都有着同一样不寒而傈的感觉………

“敌人是没有立场的”———这或许就是好莱坞里的战争制片人们的专业操作手则之一………



如此说来在<我们曾是士兵>这部片子里到是有不少对越军指挥官和士兵的描写,包括心理和独白.对于敌人都是枪靶子这个问题- - 哎~~~~美国人向来都认为自己比人家聪明,敌人都是拿着刺刀傻命的冲~~~~哪怕是距离足够远,感觉对方手中的武器几乎都没子弹似的.而且每部片子中敌人的死伤人数绝对是美军的56倍还多- -. 可怜的敌方演员,都不知道要死多少次.


离线
= 雷德·幻像 =
(xynxww)
所 属:联邦
等 级:上尉
帖 数:247
EXP:1189
 
发表时间:2002/10/5 0:09:14

下面引用沧海蝴蝶(12345)在2002-10-4 23:09:35发表的内容:
杀手里昂

这个片子是我一直很喜欢很喜欢的.


恩恩恩,同感同感


离线
铃原东治
(touji)
所 属:SIDE
等 级:NT Lv 5
帖 数:1332
EXP:194
 
发表时间:2002/10/5 0:17:21
精神:激励

Noin的电影评论专栏....强
可以开设专区了:)
说起来,今天拿到本<伤心岭>(战火云霄),还没看,是克林特伊思特伍德演的
内容当然是关于韩战
如果说美国在越战中表现的主题都比较沉重,那有关韩战的片子则该说是充满了戏谑还有讽刺,以前就看过MASH,这次扫了几个镜头看起来也差不多


离线
笔笔
(happypen)
= 幼儿园阿姨 =
所 属:阿纳海姆
等 级:高级工程师 Lv 1
帖 数:6802
EXP:84329
 
发表时间:2002/10/5 0:36:39

我的一个朋友在奥都影视做影视区斑竹,如果大家想找片子看,去找他就可以。他的ID是“西陆义军”。


离线
贝尔德琪佳
(b2d7j)
所 属:SIDE
等 级:NT Lv 2
帖 数:5236
EXP:10
 
发表时间:2002/10/5 9:03:08

是不是那部叫一根红线的片子啊?



离线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马甲身
(OLD_ZAKU_FZ)
所 属:吉恩
等 级:上校
帖 数:4178
EXP:15908
 
发表时间:2002/10/5 13:13:56
精神:大激励

"战争中的人,都他妈的疯了!!!”


离线
十鸡九纱布
(Voodoo)
所 属:联邦
等 级:上校
帖 数:13312
EXP:12854
 
发表时间:2002/10/5 13:40:29

下面引用NOIN亲卫队之圣骑士XIER(operationzero)在2002-10-4 23:44:41发表的内容:

如此说来在<我们曾是士兵>这部片子里到是有不少对越军指挥官和士兵的描写,包括心理和独白.对于敌人都是枪靶子这个问题- - 哎~~~~美国人向来都认为自己比人家聪明,敌人都是拿着刺刀傻命的冲~~~~哪怕是距离足够远,感觉对方手中的武器几乎都没子弹似的.而且每部片子中敌人的死伤人数绝对是美军的56倍还多- -. 可怜的敌方演员,都不知道要死多少次.


我想起了我国大量革命题材的电影。


离线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马甲身
(OLD_ZAKU_FZ)
所 属:吉恩
等 级:上校
帖 数:4178
EXP:15908
 
发表时间:2002/10/5 14:04:32

下面引用E.F.S.F(Voodoo)在2002-10-5 13:40:29发表的内容:
我想起了我国大量革命题材的电影。




说到这个,鬼想笑

似乎地球人一直认为外星生物比地球人聪明,经常出现一个异形放倒大批地球人”特战精英“的场面。。。。。


离线
人到中年
(kamisama)
所 属:SIDE
等 级:NT Lv 9
帖 数:2138
EXP:1981
 
发表时间:2002/10/5 14:15:51

和现代启示录差不多,看得会郁闷起来。


离线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马甲身
(OLD_ZAKU_FZ)
所 属:吉恩
等 级:上校
帖 数:4178
EXP:15908
 
发表时间:2002/10/6 10:37:50

文章写的很棒~!!

不过你写的这么棒,真是不给鬼一点点偷懒搪塞与敷衍的机会啊~~

不过,鬼的看法与你稍有不同:这部影片实在是修饰的太多了~~所谓理性,在战争中只剩下一句“为什么”而已~~思考在战争中是不存在的,它属于战后!

导演的自作聪明就在于:他把思想的支端末节赋予在了粗糙的战斗中!太细致了,细致的有些不真实,不像战争!---这不是战争书籍,这是只有170分钟的电影!---将鲍鱼裹以发粉入滚油速炸,只回令人无法品味到鲍鱼的鲜美~

鬼一直认为,战争对人来说,是一种很直观很简单的冲击。就像巨大的海潮一样:来的之前,毫无预兆,人根本不回有什么感觉,有的只是猜测/憧憬/不安/冲动。。;来临的时候,排山倒海,地动天摇,人只能承受/感觉/记忆/就像被动的录音机,没有思想;过去后,残垣断壁,一片狼籍,人这时候才开始后悔/痛苦/思考。。。

至于经历战争,其实很简单:你去了,别人死了你没死,回来了


离线
仿佛桃源故人至,原来一朝南柯梦。
(noin)
= 斑竹 =
所 属:OZ
等 级:二级特佐
帖 数:5929
EXP:34557
 
发表时间:2002/10/6 11:19:10

TO 班长,遵循你的意见,我再次反思了一下片子(神经还是不够粗,所以是跳着看的 - -。),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之前没有留意的现象:影片固然充满文艺气息浓厚的独白,也就是这些思考意识,但是,它们通通只流淌在打仗的间隙,或者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比如说,一开始对原始部落生活描写,争夺高地胜利之后的休息途中,或者某些人的白日梦里……在战斗场面中,是完全不曾出现主观的意识,基本上是客观的战场再现。

这是否就说明“人太闲才会想要花样”呢,角色在极度疲劳之后平静下来之后,才会有那么多想法那么多思考,这和“思考在战争中是不存在的,它属于战后”其实不矛盾的。思想的支端末节确实在不断细致涌现,但并非赋予在粗糙的战斗中,而是战后(当然,不是和平大降临后的有充分时间进行的反思)。这两者有点类似2条平行线,就跟坐在行进的汽车上,一边张望外边的风景一边心有所思的感觉,所以产生一种超然的对比。

归根结底,我猜还是一个表现手法问题吧?战争只是载体,作为衬托,以便有一个深厚的基础来剖析当中的人性。当然,小说作者本人因为亲身参与过这场战役所以特别多东西想,而导演非常忠实地将它以镜头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造成本片诘拗难懂内涵过度复杂的原因之一。就和影片的广告词一样—— EVERY MAN FIGHTS HIS OWN WAR ——每个人都在和自己搏斗,并非单指现实这场战争,更多的是指象征意义上的与自己灵魂的较量。(嘿,好象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请班长放过我咯~~ ~0~)



TO B2:我也不知道这片子的中文名字是什么,因为实在太多千奇百怪的译法,而坊间对它的介绍好象又不多……贴个海报看看作为参考好了:


[被 任天高,风舞云飞扬(noin) 于2002-10-6 11:24:39修改]


离线
真—白河愁
(orrizent)
所 属:新吉恩
等 级:一等兵
帖 数:10
EXP:18
 
发表时间:2002/11/30 0:06:35

应该叫《细红线》,推荐大家去看《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ilder).


HP:100 | 气力:100 页码:  1 2 下一页

 

广告业务 | 网页制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合作

——————————————————————————————————————

Copyright (C) 2001 中国机动战士联盟MSL( http://www.cnmsl.net ) , All Rights Reserved

MSL是英文Mobile Suit League的缩写